在軍委後勤保障部的指導和推動下,如今,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已經實現吸氧全覆蓋。近日,4種型號的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配發試用,成爲了高原官兵們口中的“移動加氧站”。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更是被納入了日常作息制度。
分類: 軍事新聞
美媒:拜登上臺後或重啓朝核伊核談判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道 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11月17日報道,美國爭取可生存世界理事會高級政策主任亞歷山德拉·貝爾撰文指出,選擇拜登當總統,美國可以確信它將再次在減少全球核風險的努力中發揮領導作用。2020年民主黨綱要提出了應對這一現實的雄心勃勃的計劃。這包括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該條約將於2021年2月5日到期,它應當再延長整整五年。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還必須解決特朗普總統在覈不擴散問題上反覆無常、前後不一的做法所造成的混亂。這意味着評估外交損失,然後致力於與伊朗和朝鮮舉行可信的實質性談判。
敘利亞反對派與庫爾德武裝爆發衝突 至少11人死亡
據《阿拉伯新聞》網站11月24日報道,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和庫爾德武裝在敘利亞北部爆發衝突,造成至少11名武裝分子死亡。
自從去年10月土耳其入侵敘利亞北部部分地區後,庫爾德武裝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與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國民軍就不時發生衝突。
據總部位於倫敦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介紹,週一晚上的衝突起於土耳其支持的武裝組織攻擊敘利亞民主軍的陣地,戰鬥造成土耳其支持的武裝組織11人死亡,以及數量不明的敘利亞民主軍人員傷亡。
敘利亞民主軍發言人也證實了衝突的發生,表示該組織抵抗了土耳其支持的武裝攻擊,但他沒有透露有多少名敘民主軍成員死亡。
土耳其認爲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分子與庫爾德工人黨有關聯,庫爾德工人黨與土耳其的衝突持續了數十年,並被土耳其、美國和歐盟列爲恐怖組織。
美國支持的敘利亞民主軍在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目前扣押着數千“伊斯蘭國”分子。
中國探月故事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場景。王衛東 攝
嘀嗒,嘀嗒,嘀嗒――這一刻,秒針的跳動變得如此清晰。
撲通,撲通,撲通――這一刻,心臟的跳動變得如此激烈。
鬥魚與武漢理工大學正式簽約,“校企合作”新範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動人心魄。
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舉下,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入軌,承載着中華民族探月夢想,奔向月球。由此,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航天“大片”正式拉開序幕。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對於許多普通中國人而言,月球的確很遙遠。“嫦娥奔月”的神話,流傳數千年,但是直到13年前,中國才把第一顆“嫦娥”探測器送上太空。
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望着嫦娥五號順利奔月,航天發動機專家蘭曉輝自豪中帶着些許靦腆:“如今,年輕時的理想,一個個變成了現實,有那麼一點欣慰,覺得自己這段人生非常值。”
參與爲嫦娥五號探測器打造“心臟”的蘭曉輝,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那會兒,“夢想”這個詞還不流行,大學生們都懷着“爲國家做點事”的樸素理想。
1985年,火箭專家龍樂豪帶領團隊提出了新一代“大火箭”的構想。這個大火箭,後來被命名爲長征五號火箭,也就是現在的“胖五”。
長征五號+嫦娥五號,寓意“十分完美”。發射前夕,作爲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設計者、見證者、參與者,白髮蒼蒼的龍樂豪院士又一次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這個從放牛娃成長爲院士的82歲老科學家豎起大拇指,爲“胖五”和“嫦娥”加油。
1985年,楊孟飛院士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畢業,選擇了留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任職。從小是珠算高手的他,那時並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爲空間技術領域的專家。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大樓裏,58歲的他目光隨着海天間的光亮,飛向天的盡頭。作爲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堅定地認爲:“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
也是1985年,一名男孩在大連出生。2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從上海交大畢業。一次,他偶然從網上看到,航天發射時,有個“按紅色按鈕”的人。“當時感覺,這個手指太牛了!”於是,他渴望自己的手指有一天也能按下那個神奇的紅色按鈕。
在文昌發測站,記者見到了35歲的工程師於鵬。在他和同事們努力下,這次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測試流程與之前相比,縮短了整整2天。
“這是文昌航天發射場9次實戰任務中最順利的一次!我們的火箭更加成熟,我們的探測器更加成熟,我們的團隊也在走向成熟。” 透過眼神,記者看到了他的自信。
中國探月故事,正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他們這樣的中國航天人所書寫,並結集彙編而成的中華民族奔月新傳奇。
暖心回鍋肉、夢想之橋、埃及夢、緬甸鄉愁… 短視頻記載“一帶一路”精彩故事
探月工程的“中國特色”
夜空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巨大尾焰,劃出的絢麗軌跡。航天測控人的目光,緊緊追逐着長征五號在蒼穹中邁出的“每一步”。
20年前,也是一個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出臺,其中那句“開展以月球探測爲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正式向世界披露:中國,要探月了。
經過3年多研究論證,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國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啓動。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說:“航天技術孕育着科學新突破,這件事除了自己咬牙幹,沒人能幫你。”
孫家棟院士特別強調:“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可以借鑑,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輕人,更要有自主創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術的話語權。”
如今,我們已經成功走完探月工程“繞、落、回”中的前兩步,第三個目標也即將實現。中國探月工程呈現給世人的最大亮點是“自主創新”。
此次嫦娥五號飛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爲“80後”。
13年前,正是他們依靠自主創新的測控技術,創造了世界探月史上一個個奇蹟:不依託大型運載火箭,在變軌多達8次的漫漫航程中,精準無誤地將嫦娥一號送入月球軌道!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月球探測領域創造了“中國速度”――
嫦娥一號開啓了中國深空探測新領域;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的“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新車轍;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探測器着陸在月球背面。
探月工程,從啓動開始,就對一系列核心技術展開“正面攻堅”――
12年前,嫦娥一號獲取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圖。
7年前,落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球軟着陸,其着陸器成爲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器。
2020年這個冬天,我們期盼着,嫦娥五號任務能創造出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20年前,對中國人來說,登月只是一個暢想。如今,中國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夢想開始照進現實。
不論是嫦娥四號首登月背,還是嫦娥五號“集羣式”突破,都有賴於中國航天科研戰線的自主創新。嫦娥五號發射前夕,在高大的發射架下,負責財務和工程審計工作的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管王正偉爲記者“揭祕”――中國的探月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錢?
“從零開始做起的嫦娥一號工程,僅花了北京一兩公里地鐵的價格。嫦娥四號花的錢跟修一公里地鐵差不多。”
與國外動輒數億美元的探測器相比,中國的探月工程性價比極高。“花小錢辦大事”“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中國航天人通過技術創新,謀求效益最大化。
精打細算,鋪就探月之路,送“嫦娥”上天,採月壤返回,是嫦娥工程的又一個“中國特色”。
比如,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三號的備份。一號和三號發射成功後,如果備份不用,就只能放進庫房。中國航天人充分利用備份產品,對二號和四號進行重新論證、調整任務目標,在保持探月工程總經費不超的情況下,獲得了豐碩成果。
發射任務完成後,記者來到指揮控制中心大樓門前的大路上。遙望不遠處的發射塔,它們像是漂浮在海岸之畔的兩座燈塔,爲中國航天夢照亮新的征程。
這條路,科技人員爲它取名“長征”。發射場技術部宴政博士說,這條路見證了中國航天人一次次迎着朝陽出發,披星戴月而歸。
記者相信,這條路也一定會見證,中國航天人用一枚枚火箭和航天器贏得下一次“長征”。
月球上的“中華印記”
一輪圓月,一雙足跡。發射平臺上“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圖案,充滿東方意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誰的腳印?
“這是我們中國航天人的腳印啊!”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自豪地告訴記者。作爲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和她的小夥伴們一直奔跑“在路上”。
那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攀高峯的路。歷經長途跋涉,中國航天人一路風塵僕僕地走來,在征服星辰大海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長長的腳印。
近年來,中國走向太空的腳步越來越鏗鏘有力。“長征”火箭從第一次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時間;從第100次發射到第300次發射,僅用12年時間,整體發射成功率,居世界領先地位。
最勇敢的腳步,都無路標可尋。
嫦娥五號不斷加速,逐漸擺脫地球引力,邁入廣闊而未知的太空,去探索月球的奧祕。
如果進展順利,嫦娥五號探測器會在20多天後,將約2000克的月壤“打包”帶回地球。
政企上雲難關重重,不知路在何方?華爲預製模塊化方案四招來破解!
約2000克!這一重量,在中國探月科研人員心中的分量,重若千鈞。
1978年,中美建交前,美國總統派人給中國送來一份神祕的禮物――一塊從月球採回來的岩石樣品。
這塊月岩,只有指尖大小,重量僅有一克,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真切。
月球上這塊一克重的小石頭,在中國探月科研人的心頭,蕩起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激烈的漣漪。
在葉培建院士的手機裏,一直保存着一張圖片。幾十年前,他在瑞士參觀世界知識產權中心,美國的展品是“一片月亮”――“阿波羅計劃”登月時帶回來的一小顆石頭。
多年以後,葉培建再次去參觀,美國的展品依舊沒變。“一直以來,我把這個當成激勵。”他期盼着嫦娥五號早日飛上月球,也能帶回一片“中國人自己的月亮”。
曾幾何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先後以1333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月球上那些環形山。其中,只有7位中國人的名字,古代5位,現代只有2位……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實力纔會贏得尊重。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之後,月球環形山的命名錶上,才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
16年前,當日本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聽聞中國的探月計劃取名爲“嫦娥工程”時,不無羨慕地說,“這個名字真好,一聽就是中國的,還和月球有關。”
如果月球也出版一張旅遊地圖的話,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在上面找到“廣寒宮”了。
如今,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通過,“玉兔”月球車跑了一圈的那塊地方,被命名爲月球上的“廣寒宮”,附近3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爲“紫微”“太微”“天市”。
中國的宇宙身份,就這樣由中國航天人重新定義!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種種變化濃縮着中國探月工程快速發展的步伐。
就像風箏,嫦娥五號探測器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中國航天人手上。“星河路雖遠,我有中國箭。”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的這句詩,成爲激勵許多年輕航天人的座右銘。
遙望星河,看似嬌弱的孫振蓮,說出這樣一句鏗鏘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記者:“航天文化最終沉澱爲航天人的集體人格,而中國航天人走出的路,也將會成爲中華民族要走的路。”
世界航天的“中國增量”
“發射成功,精確入軌。”消息傳來,身在大江南北的中國航天人無不歡欣雀躍。
“那種苦和累是無法形容的,那種快樂我們都懂――高興到飛起。”青年航天人仵亮是一名工藝員。此刻,他興奮得像個孩子,“千萬人之中,或許纔有一個人能在有生之年參與到一個國家重大型號研製任務中。成爲其中一員,我幸福,也知足。”
技術能手佟雪峯理着精幹成熟的板寸,年紀輕輕已是嫦娥五號探測器裝配集成領域的骨幹。
加入嫦娥五號團隊後,佟雪峯把飄逸的長髮剪了。爲了使嫦娥五號鑽取採樣裝置不會把採集到的月壤灑出來,從沒拿過針線的佟雪峯當起了“裁縫”。他夜以繼日地練習縫合技術,甚至拉來從事外科手術工作的妻子,演示醫生手術時如何穿線、打結。
嫦娥探月背後,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託舉。
“我們做的事情,就是爲人類航天發展做一個增量。”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洪鑫常這樣說。
十幾年前,洪鑫還是一位年輕的博士。一次,聆聽葉培建等院士的報告後,他對探月工程充滿了憧憬。
這是一個許多中國航天人都熟知的故事――
“第一個飛向月球的,是中國傳說中的美女嫦娥。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卻是一個美國男人,那就是我。”
32年前,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應邀訪問中國。在歡迎儀式上,“登月第一人”用美式幽默談笑風生。
阿姆斯特朗的自信,來自他身後強大的航天科技力量,而航天技術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發生在上世紀現實版的“奔月”故事,甚至和中國沒有絲毫關係。
還有這樣一個數據:美國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研人員,當時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
人才,是航天的發動機;航天,是人才的推進器。從上世紀一路走來,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接力前行,組成了一條生氣勃勃的“人梯”,也架起了一條不斷向上攀登的“天梯”。
在文昌發射場指控大廳,剛剛執行完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胡旭東,來不及和同事們慶祝,就轉入下一階段的準備工作。
胡旭東是長征五號火箭2016年首飛任務的01指揮員,本次任務指揮着發射場數百個崗位的上千名工作人員。
“80後”胡旭東自嘲地說:“我應該算這整個大廳裏年齡比較大的了。”放眼望去,指控大廳裏,九成是洋溢着青春氣息的年輕航天人。
時光倒回到13年前,如果打開嫦娥一號五大系統領軍人物的花名冊,你會發現:總指揮、總設計師均是60歲以上的老一輩科學家,有的甚至年近八旬,那些分系統副總指揮、副總設計師則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有的還不到40歲。在葉培建院士的帶領下,研製團隊短短3年攻克嫦娥一號衛星軌道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突破並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把進軍深空探測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裏。
住建部:將進一步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 壓減幅度爲59%
如今,這種被中國航天人戲稱爲“父子配、祖孫配”的人才梯次配置結構已經重組――
中國航天領軍人物陣容煥然一新,他們中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技藝精湛的技能大師,還有一大批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
發射任務成功之際,航天人邢立坤回憶起嫦娥五號探測器垂直組裝時的一幕――
在發射場廠房辦公室,一名白髮蒼蒼的院士問道:“小夥子,馬上發射了,心情緊張嗎?”
說實話,邢立坤的心裏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一種臨戰前的興奮。
但邢立坤什麼也沒多說,他穩了穩心神,響亮地向院士報告:“我們有信心,我們準備好了!”
航天測控網各系統聯手護送嫦娥五號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航天測控網各系統密切配合,共同護送“嫦娥奔月”。
“太陽帆板展開!”隨着洪亮的報告聲落下,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大廳內響起熱烈掌聲。火箭點火後,天鏈二號01星成功捕獲目標,待火箭飛出其測控弧段後,隨即交由天鏈一號02星跟蹤至天基測控任務結束。
與此同時,遠在太平洋不同海域的遠望5號、6號船聯手完成火箭發射及入軌段海上測控任務。兩船接力測控,準確高效地向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發送實時測控數據。
火箭升空後不久,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陵水測控站快速準確地捕獲了目標。隨後,廈門測控站發現目標,完成了測控接力。作爲我國航天測控網的主幹力量,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及其所屬各測控站點相繼實施接力測控。
24日下午,嫦娥五號探測器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後,佳木斯深空站、青島測控站、喀什深空站相繼成功完成探測器捕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正周密組織各測站進行天地對接。
“孔雀藍”綻放國防動員大舞臺
伴隨着軍隊改革的鏗鏘步伐,通過現役轉改、公開招考等渠道,一批文職人員步入省軍區系統。如何管好用好這支新生力量,是各單位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課題。福建省軍區着眼文職人員隊伍特點,在強化教育引導、發揮主體作用、加強人文關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解開心中釦子,打消身份顧慮
採訪中,福州市某人武部一名文職人員向記者講述了兩年前的一次經歷,他身着制服走進當地政府某部門協調公務事宜,卻被認爲是臨時聘用人員。
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據瞭解,這種尷尬的經歷並非個例,不少文職人員對此表示“很受傷”。“制度初行、人員初入,最需要的是身份認同和社會認可。找準文職人員心中的扣子,才能找到教育的靶子。” 該省軍區政委宋鴻喜告訴記者,針對文職人員思想特點,他們着力探索走開文職人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檢查調研找靶子。近期,該省軍區領導分頭帶工作組深入八閩大地,通過談心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查找文職人員的普遍困惑及憂慮。憂身份定位、憂發展進步、憂待遇保障、憂管理使用……調研結束,一份5000餘字的調查報告擺上案頭,其中一些文職人員的真實思想反映,讓大家深受觸動。
上崗之前扣扣子。這兩年,該省軍區每次組織新入職文職人員崗前集訓時,突出黨史軍史學習、抓好政策解讀、運用傳統薰陶、舉行宣誓儀式,幫助他們繫好上崗履職的第一粒思想釦子,進一步增強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日常教育解釦子。11月中旬,該省軍區展開文職人員愛崗敬業專題教育首日,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時盡嶺對文職人員政策進行深入宣講,拉直了很多文職人員心中的問號。莆田軍分區動員處參謀鄭志敏此前對文職人員的身份定位有些模糊認識,聆聽授課後信心滿滿:“宣講從法規政策、對照比較中回答了我們的關注,讓我對文職的身份認同和成長路徑有了清晰認識,幹勁更足了。”
Snapchat上線類似TikTok功能 每天打賞100萬美元
既能“敲邊鼓”,也讓“唱主角”
“大項工作的協調還是現役幹部出馬比較合適。”採訪中,一名軍分區政治工作處文職幹事告訴記者,有次自己主動請纓到駐地政府部門協調雙擁共建事宜,沒想被潑了盆“冷水”。
據瞭解,文職人員適應崗位還要一定過程,短期內很難獨當一面的這一認識在其他單位也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前些年,在一些重大任務面前,常常見到現役幹部擔當主力,文職人員做配合的局面。
“文職人員已成爲各單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在發揮文職人員主體作用上求作爲?首先要提升他們履職盡責的能力。”省軍區黨委領導形成共識。
從強化文職人員能力入手,該省軍區大力開展文職人員崗位練兵活動,建立省軍區、軍分區、人武部和幹休所三級常態化培訓機制:省軍區組織社招文職人員開展以入伍訓練爲主的崗前培訓;各軍分區組織文職人員到機關代訓一個月再正式入職;人武部、幹休所採取以老帶新等形式,搞好一對一業務傳幫帶。
“只有大膽放飛,人才才能越飛越高。”該省軍區要求各級充分發揮文職人員主體作用,讓文職人員在各項工作中挑大樑。如今,在省軍區各個崗位上,文職人員已嶄露頭角。平和縣人武部政治工作科幹事蔡湘輝曾做過記者,入職僅一年時間就在媒體發表作品40餘篇;兩年前由現役轉改爲文職人員的寧德軍分區戰備建設處參謀呂倩芸如今不僅熟悉保密、通信等多項業務,還對解決機要裝備常見故障“手到擒來”。
大膽放手讓文職人員幹事業,讓人才活力充分迸發。近兩年,該省軍區文職人員以飽滿熱情投入到動員備戰、民兵整組、兵員徵集、老幹部服務保障等工作中,先後60餘人立功受獎。
關切現實問題,解除後顧之憂
“爸爸,我又考了一百分,這是老師獎給我的大紅花!”11月20日下午,泉州市鯉城區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長黃貞義一回到家中就聽到孩子的喜訊。
兩年前,黃貞義從作戰部隊交流到省軍區系統轉改文職,在組織的協調下孩子入學、妻子轉崗都得到順利解決。告別兩地分居的他滿懷感恩之心:“我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幹好工作、完成任務上。”
文職人員政策制度改革以來,各項政策在不斷健全完善,但對法規政策尚未明確的“空白領域”,怎麼辦?該省軍區給出答案:對有政策法規依據的要積極協調落實,對於尚不明確的,積極發揮省軍區系統協調軍地優勢作用,不遺餘力爲文職人員排憂解難。
巡迴八閩大地調研,記者沿途記錄下一個個關心關愛文職人員的例子:廈門警備區對在本職崗位上作出突出成績的文職人員,優先提升到警備區機關或調整交流到離家近的崗位工作;南平軍分區針對文職人員尚未配齊,值班壓力大的實際,通過安排調休等方式,讓文職人員調整休息;福州、廈門、莆田等地將文職人員待遇落實情況納入議軍會進行專題研究,要求將現役轉改文職人員的家屬安置和子女入學按現役幹部同等對待辦理。
想文職人員之所想、急文職人員之所急。近年來,該省軍區各級大力構建文職人員暖心工程,各級共協調安排文職人員子女入讀軍隊、地方公辦幼兒園38人、優質小學12人,協調安置文職人員家屬就業8人。
美放言在印太新建作戰艦隊
美媒近日報道稱,即將離任的美海軍部長肯尼思・佈雷思韋特近期放言美海軍將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建立一支新的作戰艦隊。對於佈雷思韋特的表態,美國內及相關盟友均反應冷淡。在特朗普政府任期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美軍或將採取更多軍事冒進舉動,借大國競爭之名,行霸權主義之實,嚴重威脅地區和全球安全穩定。
美海軍部長表態囂張
美海軍學院新聞網11月17日報道稱,在任期僅剩兩個月的情況下,美海軍部長佈雷思韋特宣稱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建立一支新艦隊,以更全面地應對美國在印太地區面臨的所謂海上挑戰。據悉,佈雷思韋特表示,他在五角大樓的任期可能即將結束,但他計劃利用這段時間來“推銷”自己的想法。有分析稱,佈雷思韋特此舉無非是譁衆取寵,意圖藉此施加所謂政治影響,是一種以國家利益之名爲政黨和個人撈取私利的行爲。
關於新建作戰艦隊的主要動機,佈雷思韋特宣稱:“美國不能只依靠駐紮在日本橫須賀的第七艦隊,我們必須獲得其他盟友和夥伴的幫助,建立第一艦隊,讓它以遠征任務爲導向,橫跨太平洋,爲我們提供強大的威懾力。”佈雷思韋特還稱,他將在未來幾周訪問印度,討論兩國共同面臨的“安全挑戰”以及美印海軍合作事宜。
關於新建作戰艦隊的具體構想,佈雷思韋特11月17日在美海軍潛艇聯盟年度研討會上表示,他計劃將這支新部隊命名爲第一艦隊,但他還沒有機會與國防部代理部長克里斯托弗・米勒談論該計劃。佈雷思韋特並未透露第一艦隊重建後的具體規模,也沒有說明第一艦隊與第七艦隊如何劃分作戰區域。另據一名美軍官員透露,佈雷思韋特在幾個月前曾與前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進行會談,埃斯珀對這一提議表示贊同。
據悉,美海軍曾在1947年成立第一艦隊,負責西太平洋部分海域的作戰行動,後被第三艦隊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在佈雷思韋特發表上述講話之際,美太平洋艦隊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羣在阿拉伯海北部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一道參加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第二階段演習的照片。
國內外反應冷淡
對於佈雷思韋特叫囂重啓第一艦隊的想法,美國內和相關盟友總體評價不高、反應冷淡。
國內方面,美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印度和南亞未來倡議組織主任、研究員阿帕納・潘德博士表示,美國此舉是想通過語言和行動向盟友傳達“我們將留在印太地區”的強烈信號。美國蘭德公司資深防務專家德里克・格羅斯曼表示,如果美海軍在印度洋地區建立第一艦隊,意味着重申華盛頓將繼續從印太視角來看待亞洲戰略。
盟友方面,對於外界盛傳的第一艦隊司令部將駐紮在新加坡的消息,新加坡國防部11月18日晚通過官方網站發佈一則簡短聲明予以回擊。聲明表示,按照2012年達成的協議,新加坡同意美國在本國輪換部署最多4艘瀕海戰鬥艦,這份協議至今有效。美國防部沒有提出在新加坡增加部署艦艇的要求,新加坡也沒有同美方進行相關討論。
美新兩國從1990年開始進行軍事合作,目前美海軍艦艇可以停靠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並在該基地進行艦艇維護等工作。有新加坡學者指出,部署艦隊意味着美國要在新加坡永久駐軍,而新加坡一直抗拒與美國建立正式的軍事同盟關係。對新加坡來說,允許美軍建設永久性基地帶來的損失遠遠大於收益,因此在新加坡設立第一艦隊司令部“幾乎不可能”。
霸權主義“失道寡助”
目前,美軍太平洋艦隊已下轄3個作戰艦隊,分別爲太平洋東岸的第三艦隊、太平洋西岸的第七艦隊和印度洋西岸的第五艦隊。如果佈雷思韋特的設想最終成爲現實,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將擁有4個作戰艦隊,總體作戰能力將得到更大提升。在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種抗議示威活動此起彼伏的背景下,美不顧國內民生,意圖以大國戰略競爭之名,爲擴張軍力、增加軍費製造藉口,以達到謀求地區和世界霸權的險惡目的。
近日,美國防部長熱門候選人米歇爾・弗盧努瓦在美《外交》雜誌上稱,美軍要有“72小時消滅敵人的能力”,這樣能讓對方在採取行動前三思而後行。美海軍發言人近期也表示,美海軍將持續與指揮官、盟軍協調,審查自身組織結構與部隊態勢,確保其能有效應對可能面臨的全球挑戰。分析人士指出,美方這種自以爲是的思想將導致美方陷入戰爭沼澤。縱觀歷史,美方很多想要72小時結束的戰鬥最後都打成了“馬拉松戰爭”。
可以預見,如果美軍繼續秉持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持續在印太地區推進軍事冒進舉動,執意攪動地區安全局勢,在世界和平穩定的大潮流下,美國這種窮兵黷武的霸權主義行徑必將“失道寡助”。(楊忠潔)
埃塞北部燃戰火我同胞安全撤離
11月3日晚,埃塞俄比亞北部提格雷州“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武裝人員突然襲擊埃塞俄比亞國防軍在該州的軍事基地。埃塞俄比亞國防軍隨後空襲了提格雷州一些目標。爲防止軍事衝突擴大危及中國同胞安全,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果斷決定組織中國公民撤離。19日,除少數留守人員外,在提格雷州的中國同胞大都已撤離。圖爲撤離車輛行駛在埃塞俄比亞提格雷州至亞的斯亞貝巴的路上。
疫情關頭大漲軍費 英國謀求“脫歐”後全球影響力
新華社倫敦11月19日電 (國際觀察)疫情關頭大漲軍費 英國謀求“脫歐”後全球影響力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楊海若
英國首相約翰遜19日宣佈,儘管面臨新冠疫情帶來的巨大財政困難,英國政府依然計劃在未來4年內對國防部追加總共165億英鎊(約合218億美元)的軍費投入,主要用於太空、網絡防禦及人工智能領域。
這是冷戰結束後英國政府最大規模的國防投資。分析人士認爲,英國政府此舉對內能通過新建國防項目創造就業機會,對外則旨在鞏固英國作爲“最受美國青睞的軍事夥伴”地位,謀求增強“脫歐”後英國的全球影響力。
重視“未來潛在戰場”
約翰遜當天對議會下院正式公佈該計劃時說,這筆額外的軍費將以每年約40億英鎊的形式投入,主要用於投資尖端技術,打造英國在網絡和太空防禦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地位,彌補國防系統短板。
爲實現上述目標,英國將成立新的人工智能機構,組建國家網絡部隊,還將打造太空司令部。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說,太空司令部的先期目標是提升英國的衛星防禦系統,應對他國對英國導航衛星信號的攻擊,力爭在2022年發射英國第一枚火箭。
約翰遜表示,這筆投資帶動的國防項目將有望每年爲英國新增近萬個工作崗位。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伊恩·貝格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從約翰遜的國防投資計劃重心不難看出,網絡和太空是英國政府重視的“未來潛在戰場”。
英國白金漢大學教授、歐洲安全問題專家安東尼·格里斯指出,約翰遜對太空和網絡領域的重視表明,英國希望儘早擺脫對歐盟太空計劃的依賴。
打造“可靠盟友”形象
英國政府在聲明中說,此次增加軍費將鞏固英國作爲歐洲最大、北約第二大國防開支國的地位。
《泰晤士報》分析認爲,這無疑將增加英國領先法國、繼續保持其“最受美國青睞的軍事夥伴”地位的機會。
英國政府稱,此次國防投資計劃除了保護領土安全、創造工作崗位,還能“向我們的盟友表明他們總能指望英國”。
約翰遜在宣佈計劃時也說,自冷戰結束以來,目前國際形勢“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競爭更加激烈”,英國需要與盟友站在一起,因此必須全面升級國防能力。
分析人士認爲,此次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將使英國得以繼續保持對美國和北約盟國的影響力。貝格表示,英國此舉勢必會受到盟友歡迎,也爲英國在今年年底到期的“脫歐”過渡期結束後繼續謀求全球影響力增加了一個重要籌碼。
鉅額開支“匹配雄心”?
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對上述國防投資計劃表示極大歡迎。他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稱,在過去20到30年裏,英國國防部的“壯志雄心”與國防撥款從未匹配過,儘管英國政府近年的國防預算每年都有大約400億英鎊。
英媒援引工黨影子內閣國防大臣約翰·希利的話報道說,2010年以來,英國武裝部隊的規模減少了四分之一,國防開支減少了80億英鎊,國防預算有130億英鎊的“黑洞”。
不過如此大手筆增加軍費,也引發了英國國防分析人士的普遍擔憂。《泰晤士報》援引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一名分析人士的話報道說,在疫情嚴重損耗國家經濟、所有部門都在跟政府“伸手要錢”的背景下,國防能在與公共衛生、教育等疫情相關領域的資金爭奪中強勢勝出,並爭取到長達4年的預算,足以證明約翰遜政府對國防發展的重視,但“這筆投資比預期的還要慷慨,令人震驚”。
格里斯表示,英國“脫歐”過渡期即將結束,無協議“脫歐”可能性增大,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物流、合作都將因此受到衝擊,英國國防領域也將因此面臨新的困境和挫折。“‘脫歐’後的英國真的準備好做‘全球化英國’的冒險了嗎?”
海拔4500多米,邊防官兵吃上了自熱火鍋
海拔4500多米,
邊防官兵吃上了自熱火鍋,
真的是看着看着就餓了!
爲了改善邊防官兵的生活,西藏軍區爲官兵配備自熱米飯和自熱火鍋,讓官兵在野外巡邏時也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既暖胃,也暖心!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戰士範永東說:“因爲冬天我們巡邏也特別的冷,然後吃了這個特別的舒服,感覺比較暖和。”
“好好吃!”看着邊防官兵大口吃飯的樣子,真的覺得很滿足。
條件的改善,爲邊防官兵創造了便利。除了吃上了自熱米飯、自熱火鍋,西藏軍區邊防哨所還有了這些改變:
遠程監控系統
近年來,西藏軍區大力組織開展信息化邊防建設,將各種科技手段引用到邊防管控當中。
在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軍區某邊防連,官兵們正在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對連隊轄區內的三個通外山口進行觀察。
漢國置業東莞莊項目 待售中(2020-11-12 06:14:10)
以前官兵們要把轄區巡邏一遍至少要4天時間,現在只要4個人就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域的持續監控,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置各類情況。
新型偵觀測器
陳貧生已經在邊防上工作3年了,每次巡邏時都走在最前面擔任觀察警戒任務,說起信息化邊防建設的情況,他主動介紹起了自己所使用的新型偵觀測器材。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戰士陳貧生說:“它觀察的時候特別清晰,如果說距離較遠也可以調整它的倍數。”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融合型多功能望遠鏡,可以根據現地情況切換雪地、叢林、城市、海洋不同的模式,並可以及時地把觀察信息記錄下來,進行拍照或者錄像。
這個望遠鏡還可以進行紅外、熱成像以及微光的觀察,對一些僞裝的目標、夜間的目標,也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觀察作用。
邊防巡邏套裝
科技含量水平較高的邊防巡邏套裝也配發到了部隊,給官兵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邊防巡邏服,深受大家的喜歡。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指導員王銳說:“這個衣服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便,保暖,我們邊防官兵在進行邊防執勤的時候,有時候上山容易出汗,但是在高原上溫度又很冷(低),但穿上這套衣服,既能夠排汗又能夠實現保暖這個功能,我們邊防官兵特別滿意這套衣服的功能,也很舒適。”
條件的改善爲官兵們創造了便利,提高了管邊控邊的質量效益,也更加堅定了高原軍人紮根邊防、守衛邊防的決心和意志。
邊防有我
請祖國和人民放心。